文化苦旅心得400字
写心得需要理清思路,组织语言,有助于增强逻辑思考和思维能力。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文化苦旅心得400字,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文化苦旅心得400字。
文化苦旅心得400字篇1
初见她,是在一位好友手中,对她的名字好奇不已:所谓“文化之旅”,为何会“苦”?抱着这样的好奇心,翻开扉页。这一翻,宛若跌入湖中,再也无法自拔。如今重读,更有一番新意缓缓涌上心头,久久不能平复。
残阳如血,漆白色葫芦状的道士塔在夕阳的照耀下投映出暗淡的深色;驼铃摇曳,流丽绚烂的莫高窟壁画于风沙的呜咽中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柳芽初发,白发苍苍的苏州在一片吴侬软语中焕发新生的活力;暴雨如注,书藏古今的天一阁于风雨的洗礼下更现清秀素雅;宣纸墨砚,我以我笔祭轩辕。
北国风光
残阳如血,漆白色葫芦状的道士塔在夕阳的照耀下投映出暗淡的深色。
余秋雨先生以理性的思考和诗性的语言写著了这篇《道士塔》,以对民族文化深沉的热爱倾诉一腔热血,唤醒人们对文化掠夺的思考。
我不禁想起那烽火连天的中国近代史,暂不谈割地赔款,也不叹民不聊生,只一把火,烧尽了整个圆明园。呵,八国联军烧得只是圆明园吗?不,他们烧得是明清两代的文化瑰宝,是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尊。每每在照片上,在书本上,在电视上看到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好想走上前去拥抱她,拥抱这流泪的圆明园,拥抱这泣血的中华文明。忽想起现代曾有人提议重建圆明园,也许此人本是好意,我却不以为意。纵你有能工巧匠恢复百年前的亭台楼阁,纵你有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装点,纵你有文人骚客为此题词作赋,但,回不去了,文化的红线一旦断裂便很难再系上。倒不如留下这满目疮痍,叫后世千千万万的子孙以此为戒——你若不发愤图强,就连老祖宗留下的灿烂文化也无法保护。也难怪余秋雨先生发出这样的质疑:“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
但我相信,漫漫黄沙无法吹散文化的坐标,滚滚车轮无法载运文化的厚重,卷卷经文也无法翻卷文化的。中华文化定如黄河长江般奔涌向前,生生不息。
文化苦旅心得400字篇2
我爱喝茶,尤其是浓茶。碧绿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许会感到苦,但细细噙入,仿佛一股细流淌过,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冲脑门,那舒服惬意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到。越咀嚼越有味,读书也是如此。
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就是这种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对于读者来说,欣赏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给读者本身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
这书里写的,不仅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还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不仅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还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这些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
余秋雨是怀着侠士般的情怀和心胸去旅行,孤独地在敦煌、阳关、柳祠、三峡、西湖、天一阁……在江边、在大漠、在高山上行走,在历史的脉博上行走,在责任与道德的正中心行走。带我们游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同时,又不忘将中国的历史文化揉入其中,呈现给我们的除了令人痴迷的风景,令人好奇的人文现象,还使读者对文化产生某种反思,在此同时读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礼。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因此,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的内涵的要素。对于这余秋雨做到了。
文化苦旅心得400字篇3
天地如此之大,却容不下几个诗人吗诗人是什么是一个个自我的生命,还是蓝天绿水间飞翔的那只蝴蝶,是大自然的使者,这使者没有翅膀,却化为了诗人,扬起褪色的两袖,在这天地间遗恨又遗恨。
漫漫长路。谁走的不艰辛,我们这样走是为了什么,当我们房间的灯越来越亮,我们船开的越来越快,耳边MP3越来越响亮。我们又怎样才能回到那个清晨,那个民族的清晨,那个民族的清晨,在眷眷长河上,划出山水的船只。那个有满腔诗情的诗人和耳边不停吱吱喳喳呼唤希望的鸟雀。
我知道一切都无法走至天荒地老。只是我们依然扬着头迎接那无法永远的承诺。生命对我们只是一次长途,而我们可爱的诗人呀,不安分的摇着船桨,走在我们前面,用他们的生命接受着一个世界的残缺,用长途苦旅,孕育一个民族的精神。我们可以为自己而活,自私的活着,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苦吟这世界太小,无法盛下我们的忧伤呢。我们是活得太过慎重,我们应该学会去理解没有答案的问题,我文化苦旅三峡读书笔记们也该被不知名的东西惊吓一下,回头看我们走过的路了。
一句"美丽的梦流下美丽的忧伤"让我们朝那凄凉的历史与文化斜瞟一眼。当我问你有何收获时,你的回答是什么呢是一次撕心裂肺的呐喊还是两行清泪垂挂一个夜晚。这句诗是一个不安分的开始,还是完整的结束,一切只是为了刺醒我们民族的精神。
你来我往,波涛来了又去了,天地湿了又净了。那个静静等待山川融合的神女呀!我站在曾经的那个船只头上,问你"无数次的开始与结束,我厌了,我的故乡在哪里"只听那一声温柔的回答"故乡就就在你的脚下。"
文化苦旅心得400字篇4
千年不泯——读《文化苦旅》
余秋雨先生是我最佩服的作家之一,由此,我便读了他的《文化苦旅》,很佩服他能够行万里路,阅遍文化的勇气和执着。这个月,我再一次认真读了一遍这本书,这已经是我读的第四遍了,不敢说我已经体会到了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精髓,但我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苦难。历经千年,千年不泯。
读这本书,我认识了一个人,在众多缤纷的人物故事中脱颖而出,给我留下来最深的印象,他就是钱镠。余秋雨先生说,这是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名字。而我认为,这是一个应该被感动、被研习的不朽。钱镠这个人的存在,让世界都会为之赞叹。他是一方之主,一地之主,却从来不在意政治上的名号和军事上的意气。他不是抗战名将,华夏英雄,不是学界泰斗,也不是盛世的栋梁,他所在乎的,只是一方的福祉,百姓的平安。这才是一个领袖应该做到的。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他比任何皇帝都伟大。
当我第四次放下这本书时,想起了初读《文化苦旅》时的疑惑:何谓文化?现在想来或许能用余秋雨先生的话来解答:“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经历,造就不同的性格。”而我还想说的是,不同的性格,造就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造就不同的文化。文化,或许就是生活,他经历了千年,终于来到了现在。
文化又或许是一种积淀,像这本书中的千年冷眼;文化或许是一种价值,像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文化更或许是一种精神,像苏武牧羊,更像李冰的都江堰;文化或许是永恒的,它在岁月的流逝中磨去了边边角角,在拿年复一年的苦难中变得更加光芒,像风尘中的旅行者,阅尽人间沧桑,却千年不朽。
在书中,我为苏东坡是乌台诗案、流放边疆而感到愤婉;为渤海国漫天的大火感到悲哀;为太平洋小岛上的潜水夫妇感到自豪与欣慰。文化是痛苦的旅行,文化是瞬时的不朽,它被一次又一次侵略的大火灼烧,被心怀不轨的人毁灭现在,它终于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这本书,是我看余秋雨的第一本书,或许也是的一本书,在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并不只是文化,也不全是历史,无法用语言形容。
你知道,有些东西,历经千年,千年不泯。
文化苦旅心得400字篇5
初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软了下来,用各种羡慕嫉妒恨的眼神看着别人手里的书。《文化苦旅》,随笔性散文,无剧情,无任务,无结局,这种“三无”的书要怎么勾起我的阅读兴趣?于是在它在课桌里躺了两周之久之后,我终于翻开了它的第一页,带我走进了一个比现实美丽的城市。
好像又再次回到了莫高窟,回到了那个暮霭刚刚从地平线升起,弥漫于空中的时候,那个时候莫高窟不是旅游景点,就那么静静的、静静的耸立在当时中国战火纷飞的土地上,等待着是功臣也是罪人的王道士去挖掘它掩盖了几百年的瑰丽的美貌,那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遗产。沉溺于作者从自我角度的描述,其实我是去过那里的,当时并没有太大感触。可以这么说,在这本书之前我还从没有体会到文字有那么大的魅力,并不是华丽的、掉书袋的语句,他让我感到深深地惊配,还有身为中国人不可遏止的愤怒,王道士的那副嘴脸,那种一点点银子就把中国文化,中国遗产出卖的卖_!可耻!可耻至极!没有限制性的文字让我展开了很多想象,也给了我很多思考。
对这本书中另一篇令我记忆犹新的文章便是《上海人》。没有介绍上海的景点,没有介绍上海的美食,却从一个很少有人写的角度入手:人。开篇便是写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与上海人的傲慢无礼、井底之蛙。很敬佩他敢于这么写,这本书出版比我出生还要早,但现在这个问题却是越来越严重,在上海两级分化尤为明显。他还写了徐光启,这位地道的“华亭人”,从他的角度写了很多上海的过去,让我这个虽然从小在上海长大但也不算地道上海人的着实长了见识。
《文化苦旅》,苦着寻找了文化,寻找了中国人的根源。
文化苦旅心得400字(汇总5篇)




